新物種可以根據顏色、大小、紋理等分類特點命名,也可以根據標本采集地或者典型生態分布區命名,還有的新物種以歷史人物或童話人物的名字命名
天行長臂猿,由中國科學家命名。這一名字,生動地展現了這種長臂猿在天空樹冠間自由穿梭的特點。
那么問題來了:新物種還能起這樣的名字?通常情況下,新物種是怎么命名的?
根據“林奈雙名法”:物種的學名由拉丁文組成,完整引用時還須在名稱后加命名人姓氏和命名時間,一般情況下可省略。那么在實際研究中,我們通常又是如何為新物種命名的呢?最常用的命名方法是根據物種的分類特點命名,包括顏色、大小、紋理以及一些更為復雜的鑒定特征等。例如大熊貓的學名中,種名的兩個詞根就分別是“黑色”和“白色”之意。此外,還有以標本采集地或者典型生態分布區來命名的。
另一種常見的命名方法是以人名來命名。以個人姓名命名新物種、行星,屬于國際通行慣例,由來已久,通常會以已故的著名科學家姓氏命名,有向先輩致敬之意,也有以采樣者、科考船或采樣裝備來命名的。
此外,現在也有越來越多以歷史人物、電影角色甚至神話或童話人物名字來命名的,只要不違背國際命名法規,這些“天馬行空”的命名方法也是可以的。
每個新物種命名的背后,都凝結了科研人員大量野外采樣、鑒定描述、遍稽群籍的工作積累。不論它們的名字對我們而言是耳熟能詳,還是新鮮陌生,它們都是獨一無二的。正是這一點一滴的新發現,逐漸構建了人類對廣袤世界中的生物多樣性的認識。而我們現在所認識的物種數量,相較于隱藏在海洋深處、雨林秘境或者其他人跡罕至之地的豐富物種而言,還只是冰山一角。(人民日報)
(作者:張睿妍 上海交通大學、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,本報記者竇瀚洋采訪整理)